食品禁止过度包装正式实施 最高罚10万元 根据《标准化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21年8月修订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新版医保目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新一轮医保谈判共新增126个药品,121个目录外药品成功入选,平均降价61.7%。再比如,在罕见病领域,本次国谈共有15个罕见病用药一次性纳入医保目录,覆盖了16个罕见病病种,将进一步为相关罕见病患者药费减负。
诺华中国的乳腺癌治疗创新药凯丽隆(琥珀酸瑞波西利片)也成功纳入新版医保,将大大提高药品可及性,惠及更多中国乳腺癌患者。截至目前,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增至3088种,其中西药1698种、中成药1390种。被视为女性健康杀手的乳腺癌,其治疗领域也迎来了新药(新适应症),比如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马来酸吡咯替尼片(商品名:艾瑞妮)本次纳入的2项适应症分别为:本品与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联合,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阶段未接受过抗HER2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本品与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联合,用于HER2阳性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一般表现出极度疲劳和面部表情、言语、吞咽和活动困难,目前,国内这类患者大约有20万名。
据悉,国家医保局连续第6年进行药品目录调整,已经累计将744个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通过医保谈判的药品包含多款肿瘤药、罕见病药,随着新版医保的实施,意味着参保患者在买这些药时可以将按照新版目录的药品范围和价格进行报销。探索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设立专兼职疾控监督员,接受属地疾控部门业务管理。
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控工作专业人员和全科医生,按规定给予相应的津贴和保障。加强高校与疾控机构合作,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聘任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带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国家、区域和省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发挥辐射支援与示范带动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决策部署,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五、加大组织保障实施力度(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沟通协调,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传染病防控合作。探索疾控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建立社区疾控片区责任制,完善网格化基层疾控网络。加强对近视、肥胖等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综合干预。提升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十六)健全人员激励机制。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体系。在基层疾控机构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单独制定评价标准,单独组织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十四)优化人员配备。
三是提升能力,突出系统综合。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原则,支持改革完善疾控体系,重点保障各级疾控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发展建设支出,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按预算管理规定纳入政府预算安排。
(十一)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持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
实施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推动医疗机构等的信息系统与传染病监测系统数据交换,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病原体检测等数据自动获取机制。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升级改造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加强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资源配置和规范化建设,制定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装备标准,按规定配备执法车辆、取证工具、执法装备,加强依法履职所需的业务用房等保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数据集成、风险识别、智能分析和及时预警能力。《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塑体系、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建强队伍4个方面:一是重塑体系,突出大疾控理念。
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相应核定一定比例事业编制并予以保障,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九)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
落实对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政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5%,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要加强科研攻关。
持续提升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区的传染病诊疗、监测、检测、培训、科研、应急等能力和水平。加大全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对外援助。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其中明确,要提升监测预警和检验检测能力。
进一步加强疾控信息化治理,健全疾控信息标准体系、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四)强化医疗机构疾控职能。
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慢性病的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支持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共享科技平台和资源。
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建立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
(二十)加强信息化支撑保障。建立平急结合的疾控信息发布、新闻舆论引导、科学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动员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实行公共卫生分领域首席专家制度,在中国疾控中心和省级疾控中心分领域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四是建强队伍,突出以人为本。
(十九)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优化岗位结构,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各级疾控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三、全面提升疾控专业能力(七)提升监测预警和检验检测能力。(十)提升公共卫生干预能力。
加强防控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运输、轮换、处置的协同联动,健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防控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完善并动态调整防控应急物资目录,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12月25日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读专业资讯。